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促进我市旅游业的
2012-4-19 10:56:11
访问量:2964814
――在赣州市红色旅游研讨会上的发言
赣州是一块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地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功立业,创造苏区精神的红土地,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教材和百科全书。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等红色旅游重点县(市)都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工作、战斗的足迹。在党中央、国务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赣州中央苏区根据地旧址群被列为经典景区。赣州――于都――瑞金-会昌旅游线路位列30条精品线路之一。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之广、品位之高、种类之全在全国也为数不多。目前,我市发展红色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中央苏区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瑞金市沙洲坝、叶坪革命旧址群,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会昌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即邓小平旧址、粤赣省委、省军区旧址)、宁都起义纪念馆、石城李腊石阻击战等革命旧址群;二是以长征主题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瑞金云石山、武阳桥、于都长征第一渡、红军长征大桥、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兴国将军广场、将军馆等。三是以三年游击战为背景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大余梅关陈毅隐蔽处、梅岭三章纪念碑、信丰赣粤闽三年游击战纪念馆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赣州作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心和八省三年游击战指挥中心,持续时间长、领导机关多、革命旧址多、红色旅游资源密度高。红军主力1929年下山到建立第一块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址,红军长征后,由陈毅、项英领导的八省三年游击战,前后共8年时间,在赣州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不是多见的。
第二,赣州作为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的中心区域,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品位高。在赣州这块红土地上,中央苏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五次反“围剿”在这里打响,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在这里打响。此外,赣州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如中国共产党策动并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宁都起义,由共产党制订的第一部宪法、第一部婚姻法、土地法,创建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兵工厂等等举不胜举,都是红色旅游的经典。
第三,赣州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摇篮,同时赣州也是一代伟人指点江山与文学创作结合最为紧密的地方之一,旅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演绎了一出又一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区精神”。毛泽东在兴国、寻乌调查的基础上,写下了《兴国长岗乡调查》、《寻乌调查》等著名的篇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雏形。同时,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诗篇,如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梅岭三章》等,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形成了赣州独特、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第四,赣州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开发前景广阔。在瑞金、于都、兴国、会昌、大余等县(市),除了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外,绿色、古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瑞金的罗汉岩、于都的罗田岩、屏 山牧场、兴国的宝石仙境、会昌的汉仙岩、大余的牡丹亭、丫山、梅关古驿道等在江西乃至在江南、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结合紧密,对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需求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我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红色旅游的发展,2000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红色故都”旅游品牌,今年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红色旅游区,做亮红色旅游产品的发展口号。近几年我们旅游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编制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必须先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操作性强的规划,这是实现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02年,我市就开始着手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完成了红色旅游项目总体规划首期项目的可研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003年,安排国债资源800万元,实施了瑞金、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等县第一期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去年,我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专门编制了红色旅游的概念规划。规划编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特点和思路,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环境保护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相协调,成为推动我市红色旅游全面迅速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整合资源,建立红色旅游发展项目库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我市在突出开发建设以红色旅游资源为龙头的同时,兼顾“红、绿、古”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整合资源,把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联系起来,通盘考虑,联动开发,形成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立红色旅游项目库,共有项目54个。
(三)多方筹资,千方百计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步伐
我们按照“政府多挤一点,向上多争一点,外资民资多引一点”的工作思路,加快我市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在资金的使用上,我们坚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把握两个投向:一是重点投向主要红色景区(点)上;二是重点投向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商品开发上。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投在红色旅游的景区(点)的资金达4亿多元,新建、改建、扩建了如兴国将军广场、将军馆等大型景区(点)20余处,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红色旅游的内涵。
(四)主动出击,强势推介,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为扩大我市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赣州旅游网”网站建设,实现与主要网站的链接,实行网上促销。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大型媒体赴赣采风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宣传、文化部门通过编写、摄制电视剧、创作文学作品来进行宣传。此外,旅游部门还多次与新闻媒体合作策划旅游活动,如今年7月1日至8月1日,市旅游局与深圳日报社策划组织了“动感之夏,走进赣州”――千车万人自驾游赣州的活动,共组织近千部车5000余人赴赣州、瑞金旅游,深圳各主流媒体用20多个彩版介绍赣州红色旅游资源,举办专栏,全方位推介红色旅游。三是走出去,赴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等主要客源地市场举行“红色之旅”推介会。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共建红色旅游联盟。今年,我们分别与周边福建省的三明、龙岩,广东省的韶关、河源、梅州,湖南省的郴州等市签署了红色旅游合作协议,组建红色旅游联盟,设计、编排红色之旅线路,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促红色旅游发展。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每年都以25%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为2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4亿元人民币,今年01-10月份形势更加喜人,全市共接待红色旅游游客2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人民币,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均超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红色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不顺。目前,赣州的红色旅游景点(资源)存在多头管理、多级管理的现象,文物类和博物馆、纪念馆类由文化部门管理,烈士陵园、纪念碑又属民政部门管理,而文化部门管理的又有省、市、县(区)级管理之分。这给旅游资源的整合、宣传促销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推向市场,违背了旅游规律和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二是我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整合,没有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条块的分割和管理导致各景区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景区(点)建设无序、布局不合理,景点大同小异,没有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基本上是静态观赏,来一次就不会来第二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大旅游、大产业难以形成。
三是各红色旅游景区(点)开发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缺乏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虽然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各景区(点)只是简单的文物摆设,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缺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游客处于一种被动的状记,无法产生视觉和感官的冲击。此外,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许多景区没有交通专线,缺少必要的停车场;景区内游步道少,有的布局不合理;旅游公厕少,而且很脏;餐饮点少,卫生条件差,购物点少,品种少,布局不合理等,离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除以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外,我们还存在开发建设经费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我市红色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四、实施的措施: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优化旅游产品,尽快构建独具特色的赣州旅游景观格局。
一方面,依托“三区一带”精品旅游资源,加快对旅游产品的深加工、深开发,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历史与革命文物相辉映,文化名城与革命纪念地融为一体”的原则,努力打造赣州“红色故都、江南 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把城市旅游、红色旅游和以山地度假、自驾游作为旅游产品结构的突破品来抓。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旅游产品的包装。在革命历史题材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文物静态展示与民俗动态表演相结合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文化内涵深厚、科技含量高、娱乐参与性强、独具特色的赣州旅游产品。对已开发的旅游点要充实观赏内容,提高品位和质量。再一方面,要突出特色,积极扶持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从抓特色、上批量、上档次入手,努力开发一批有特色、有时代感、方便实用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的综合创收能力。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旅游行业规范和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制定创新投融资体制和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来资金、民间资金用于景区(点)开发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上规范、上档次的旅游饭店、特色餐饮和旅游车队的建设。近期要力争新增1至2家五星级酒店和1至2家四星级酒店;在峰山新建1家四星级以上度假避暑山庄,使我市的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要积极引导外部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要素优先进入旅游行业,加快培育大型的旅游集团和旅游企业。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以适应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抓住“红色旅游”发展契机,进一步提高赣州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提升对赣州旅游的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已制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赣州、瑞金、于都、会昌位列其中,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及红色旅游专项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切实提高红色旅游开发水平。着力提升赣州在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目前,我们已经编印好《赣州市红色旅游项目资源》,今后我们将重点建设、完善以赣州――于都――瑞金――会昌为代表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以兴国――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宁都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丰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下大力气打造几个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项目。
4、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协调,实现旅游市场的扩展和旅游空间的延伸。
旅游无国界。当前,旅游区域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赣州位于东南沿海、粤港澳连接内陆的腹地,与广东、福建、湖南相连,地域相近,资源互补,以地方利益为基础,以政府协作为补充,以市场交易为基本合作方式,加强赣州与广东、福建、湖南、省内南昌地区等主要客源地,以及与周边著名景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联合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市场的扩展和旅游空间的延伸。(编辑: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