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传》:姜子牙(5)
2012-4-12 16:43:38
访问量:2895404
垂钓渭水,终遇明主
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壮心未已的姜子牙搜集了大量有关灭商的资料。一来这些资料需要加以系统整理,二来需要就近观察周西伯昌的动静,等待晋见机遇。于是姜子牙隐于秦岭,钓于蟠溪。这里山势挺拔,古柏参天,蟠溪河畔,有一座古钓鱼台,台下是深约两公尺的潭水,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相传姜子牙就在此隐居垂竿。这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地方了,环境幽静,利于潜心研究;地近周室,便于捕捉晋见机遇。栖身于磻溪,垂钓于滋泉,企盼着"钓上大鱼"。
早在孟津卖饮和朝歌屠牛时,姜子牙就和"文王四友"中的散宜生等人建立了友谊。凭这层关系,他可以到岐周城谋上一官半职。但姜子牙的志向不在此,他要观察文王是否贤明,伺机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80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磻溪河边,每日在滋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
姜子牙钓鱼的特点是:用直针做钓钩,从不挂钓饵。后来形成这样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樵夫武吉看到姜子牙的钓针直而不曲时,很是调笑了一番,并教给姜子牙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系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便知鱼至。望上一提,钩钓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否则莫说3年,就是百年也无一鱼到手。"姜子牙回答是:"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自信与豪迈呼之欲出。但姜子牙真的就那么有信心吗?真的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稳坐钓鱼台吗?真的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吗?"武吉耻笑道:"你个老渔翁也想做王侯?你倒像个活猴!"姜子牙回敬道:"你一脸晦气,小心进城打死人!"武吉认为姜子牙出口咒人,一生气,挑柴走了。
武吉到了城里,由于人很拥挤,挑柴的扁担换肩时,被人撞落一捆柴,失去重心的扁担头正好打在一个人的耳根,这人立刻倒地就死了。人命关天,正好被文王撞见。文王念其事出意外,而武吉又孤苦伶仃,家有老母,便赏给他一些银两,准其回家安顿老母后回城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