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唤醒了云龙湖
2012-4-16 15:18:30
访问量:2921474
《河北日报》1988年12月5日第2版
改革唤醒了云龙湖
——江苏省徐州市访问记之三
本报记者 毛凤恩
我们在徐州市采访期间,看到市水产品供应充足且价格便宜,活鲤鱼每公斤才5元几角钱。经询问,得知大批活鱼来自南郊区的云龙湖水产养殖场。
10月7日上午,我们慕名来到了云龙湖。水产养殖总场负责人惠光启向我们作了详细介绍。湖区水面共8000余亩,1986年开挖精养鱼池640亩,建立了徐州市第一个国营水产养殖场。因为职工们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产量低而不稳,每年鲜鱼上市量一直在15万公斤上下徘徊。
1986年12月底,徐州市郊区区委决定改变云龙湖端着金碗讨饭吃的局面,调整了水产养殖场的领导班子,徐州市乳品公司党委副书记惠光启出任养殖场支部书记,水产工程师许素英出任场长,在市委领导和郊区区委的支持下,养殖场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了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互保制度,并由场长和郊区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承包合同。
三年承包指标实现鲜鱼总产为80万公斤,产值258万元,利税14.8万元。为保场长任期目标的实现,把全场划分成7个核算单位,改过去的一级核算为总场、分场、班组(个人)三级核算。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分场主任,并和他们签订了承包责任制合同。各分场又将承包指标层层分解,一直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形成了一个“任期目标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局面。并明确规定分场承包人有五项权利:一、在任期内对本单位职工有调配使用权;二、有计划产品销售权;三、有运用不同承包方式组织生产权;四、有对职工奖惩权;五、有在核定分成基金定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对职工收入的分配权。为了更好的调动全场职工的积极性,在全场范围内采用兵、将互选双向组合的方式,全面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允许没人组合的职工停薪留职自谋出路,也允许年老体弱但又不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场内退休。同时,还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改固定工的等级工资制为效益工资制,把职工的收入和承包实现的效益挂起钩来,没人每月预借生产费100元,年终结算时根据承包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统一结算,多退少补。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会场职工的劳动热情。签订承包合同19个月来,全场职工没有一个人要求休星期日的,捕鱼季节天不明就下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早、午两餐都在船上吃。一年四季,保证了市场活鱼供应。据统计,截至9月31日,19个月生产鲜鱼51.65万斤,占三年总任务的93.8℅;实现利税25.1万元,占三年总任务的106.9℅,提前一年半完成了三年的利税计划。固定资产也由承包前的59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座谈结束了,支部书记惠光启激动的说:“一年多的改革使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改革唤醒了云龙湖,改革使沉睡多年的云龙湖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