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龙游石窟之谜
2012-4-18 10:09:43
访问量:2920945
说起龙游,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金(华)衢(州)盆地中心,钱塘江上游,面积1138平方公里,40万人口。
龙游可算得上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的踪迹。商周时为姑蔑地中心,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太末县,唐贞观年八年(公元634年)更名为龙丘,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始称龙游。可见其历史久远。
在我国东南部有个称呼很有气势的小县,叫龙游,属浙江省衢州市管辖。近年来龙游县境内小南海镇的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出了怪事:发现了一大批构造奇特、气势恢宏龙宫似的地下石窟。
这是一批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地下石窟群,是一批当今世界上最大胆的工程设计师也不敢设计、最先进的建筑集团也不敢施工的巨大地下工程。龙游历史悠久,据龙游县地方志记载,龙游在秦朝已设县,最早历史记载见诸《左传》:“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这里“姑蔑“就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时设立的太末县,对此许多古籍均有记载“太末“即今之“龙游“。如《路史》“姑蔑一曰姑妹,大末也,晋之龙丘,今衢之龙游。有姑蔑城 “《春秋经传集体解》:“姑蔑,今东阳太末县“鲁哀公十三年为公元前480,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龙游的历史应在于2500年之前,如此浩大的工程,有关涉及龙游的古籍以及地方志中没有记载。看来这些谜窟开凿年代相当遥远,2500年前她们早已沉睡在地下,2500年前的先民也和今日石岩背村的村民一样,不知自己脚下有这么多的秘密。
石岩背村的人们摸不透这是些什么古迹,结果引来了大批专家学者,专家们还是猜不透,又招来了大批新闻工作者,于是乎这批充满谜团的石窟飞出了小山村,落脚于各类报刊,亮相于多家荧屏,一时间新闻媒介“爆炒“,旅游热浪骤升。
有人惊呼:龙游石窟能成为世界九大奇迹!,其实对照一下世界那些所谓七大奇迹,相比之下,龙游谜窟就奇而言应首屈一指,号称并列世界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细细推敲,何奇之有?不过是工程浩大罢了,与“奇”挂不上号,沾不上边。
谜窟群所在的石岩背村,因为村子很小,在浙江地图上没有她的座位,但人们可以指着地图非常精确地点明她的存在方位;位于灵山江注入衢江的交汇处。
石岩背村就在这两江交汇处名唤凤凰山的低矮山背上,这或许是石岩背村称呼的来由。她与龙游县城隔水相望,背山面水,安逸宁静,村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临其境有进入世外仙庄之感。我国自古有“风水宝地僧占多”之说,此处也早有僧人涉足,村边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殿前悠悠流水碧波通南海,寺中袅袅青烟瑞霭接西天。该胜迹始建于明,清代重建。据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南海普陀山派化忠禅师来此扩建殿宇作为临济正宗南海行宫,故又称“小南海”。距此三公里的小南海镇因此古庙(毁于文革期间)而得名原寺一老僧已八十六高龄,法号学参,在此饱经苦难,文革期间被安插农村劳动。广州广孝寺主持戒成法师是老僧之学生。
1998年广孝寺捐资数百万元,龙游当地信徒也纷纷乐助,现竹林禅寺正在重建。小南海的迷人风光引来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诗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驻足;65年前近代文学家郁达夫也专程到此揽胜。
石岩背村附近散布着许多大小差不多矩形水塘,深不可测,曾作为竹林禅寺的放生池,村民们长在这些深塘中钓大鱼。村里有几亩水田,第一天充满水第二天莫明奇妙地漏光了,再浇再漏,只好改种旱作。村民们怀疑与这些无底塘有关。村民们也经常议论此地先民们是怎么开凿这些深塘以及这些深塘为什么这么深?但是无人大胆地潜下水去探个究竟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探秘是遗传的本能,改革开放的春风富裕了石岩石背村也武装了石岩背村,他们已完全具有实施祖祖辈辈不敢想的抽掉深塘积水、下去看个究竟的力量。
1992年6月9日,四位村民动用了四台抽水泵连续抽水17昼夜,终于将一个深塘抽干了,一个天大的奇迹展现在人们面前,是一个巨大的石窟,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
鱼与水是相依的,然而这么多水被抽光后,竟没有抓到一条鱼,据说只抓到四个甲鱼;宫殿与瑰宝是共存的,然而如此堂皇的宫殿中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连当年开凿者遗下的铁钎、小锤也没捡到一支、一把。
四位村民感到遗憾,也感到满足。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发现的潜在价值,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这一壮举将使他们四人名扬四海,将作为奇迹的发现者载入史!他们的大名吴阿奶、陈龙根、邓寿富、毛荣贵将与谜窟永远地联在一起(见彩图十二 )。
他们考虑的是连续作战,再抽它几口深塘。很快就相继抽赶了相临的六个深塘。此举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经过近一步勘查,在方圆0、38平方公里范围里有类似深塘24口。加上淤填淹没在梯田里的深塘,村民们估计石岩背村周边原有“谜窟”不少于50个。后来人们溯江而上,在距这群谜窟约二 公里处又发现一批谜还有更多的有窟,在衢江下游三 公里处发现也有一批谜窟存在。
从整体看,龙游谜窟群由大三部分组成,上游为翠光岩谜窟群,中心为小南海(即石岩背村)谜窟群,下游为上畈谜窟群。石岩背村70多家农户散落在凤凰山的山坳里,而这些由石窟积水而成的深水塘便分布在农家的屋前院后。纵观这些深水塘的布局,似扇形沿凤凰山(名为凤凰山实为小山丘)山脚展开,一窟紧连一窟,但相邻又不相通,形成一批巨大的地下建筑群,目前已抽干水勘察过的7个谜窟,恰处于这扇形的中部。
人们在绘测已开发的七 个谜窟的平面图时惊奇地发现,她们竟按北斗七星状排列。这七个谜窟又处于整个扇形谜窟群的中心部位。现在已有人在进行该区域所有深塘的平面测绘,然后与天像 星图对照,或许有更多的奇妙关联。
在扇形的后部,即为小山顶,又有一组谜窟展开,它们不仅相邻而且重叠,形成双层谜窟(是否存在三层谜窟待考),这在没有高科技仪器、机械和建材的古代,没有“神”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如此大胆的设计,如此冒险的挖凿,就以当今世界而言,就连最伟大的设计师、最伟大的建筑师身临其境时,恐怕也要吓出一身冷汗。
从七 个已初步开发的谜窟看,最大的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掘凿设计虽然似乎同一模式。但有并不按“图纸”施工。既随心所欲“凿”到窟成,又严格遵守建筑立学原理和美学准则。因而这几个谜窟大小深浅、形状各不相同,而给人又有结构、造型、用途一致的感觉。
她们有如下共同点:
1、入口处很小,是一个矩形进口大小约为20米,整体空间为倒斗形。
2、沿石壁有锯 齿状石阶粘附一直深到窟底,且又有直井直通洞口(4号洞稍有差别,但整体模式相同),似乎模仿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一旦装上电梯,人们便可以既可乘坐电梯垂直上下,又可在停电时沿石阶步行进出洞厅。
3、窟顶皆成倍增45度倾斜,直至内壁,而四壁又垂直于水平地面,洞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最为巧夺天工,另人叹为观止的是洞顶及洞壁的凿痕平行有致,均匀有序地呈弧形展开,平如刀削,纹理细腻,凿点整齐如划。凿点道道皆成平行,宽在一尺左右,状似机械加工一般。
4、每个洞都有一些粗大的擎柱支撑着洞顶,多则四根,少则一根。虽然是掘凿时留下的,其力学原理似经过周密计算,其承受力与凿顶45度倾斜度有机结合,浑为一体,柱上凿痕与顶壁一致。令人不解的是柱子粗细不一;最大的周长为10米,最小的周长为5米,但横截面皆成电烫斗形。即许多报道上所谓“鱼尾状”,极象古桥之桥墩。
5、七个洞自成一体,互不相通。掘凿在它们之间“按设计”留下“石墙”。现在为了供游览方便已将五个谜窟的“石墙”凿穿。人们惊奇地发现,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最狭处只有0、5米。
6、每个洞窟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深约五米,广约二十平方米。
7、每个洞窟中都有大量的积土,有似当年开凿时末运之岩屑,而非淤泥沉积。若要人工清除难度极大。村民曾用打木桩的方法试探积土深浅,竟达5-8米之距。于是开发者将积土扒平,洗清壁上水垢,作一些简单清理和设置一些人为景观,配以照明,草草开放供游人参观了。尽管五个已开放的地下大厅有许多共同点,给人感觉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
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不停运转,抽出了千年积水,也抽出了千古奇谜。人们膛目结舌,惊叹不已。
成千上万的游人从全国各地涌向龙游,钻进谜窟。“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穴全变猜谜人”。川流不息的汽车,拉来的是游客,拉回的是谜团。
谜窟!是一批地地道道的谜窟。窟中谜团百结,举目皆是,俯拾亦然。那些未开发的谜窟更是谜外加谜,现在众多谜团中理出百则。
第一谜——形状之谜
所有被抽干水的谜窟,都成倒斗形状,即成四分之一个金字塔形。它们的建筑与埃及金字塔是否有联系?有人称龙游石窟群为地下金字塔群,此乃第一谜。
第二谜——北纬30度之谜
当人们打开世界地图,龙游石窟群在北纬28.5度左右,与埃及金字塔在同一纬度线上,另外大西洋百慕大海底金字塔同样在北纬30度附近。难道北纬30度是金字塔带?金字塔为什么要与北纬30度结缘?
第三谜——开凿年代之谜
凿就时间无从查考。
第四谜——失传之谜
龙游谜窟群,既未见诸史书,又难觅于地方志,连相关传说或口碑流传也无蛛丝迹。历史上战事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往返可能是造成失传的原因,如柬埔 之吴哥古迹。龙游石窟群只失传是史册记述的疏忽遗漏?还是战事、病疫、洪灾倾刻间卷走了此地先民?
第五谜——开凿目的之谜
自龙游谜窟向世人显露真容后,对凿掘之目的的之争论一直是热点,至今主要有九种猜测。虽都有道理但又各有欠缺,没有一种猜测被公认。
一号谜窟:
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 一根擎柱。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一种解释为象征地球上所有生物,以水中、陆上、空中概括之,是外星人意欲征服地球所有生物,但当地村民则认为,在大旱之年,先民可能用龙骨水车抽水抗旱,当窟中水位降到这一层位时,有好时事者乘竹筏刻之。该窟现已开发成小卖点及游客茶座。
二号谜窟:
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3倍,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274CM、155CM,高约10CM。
该谜窟光线较充足,关断电源,游人尚能依稀可见道路台阶。
进口处(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极不规则的凿痕,有人辨认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两字,引起旅游者很大的兴趣。
该谜窟宽敞宜人,人进入有如进入展览大厅,窟中有石桌、石墩供游人休息,矩形方池已制作成投币升降式观音游艺机。
东北角有一古代将军塑像,是由窟底发现的一段无头无臂无腿的青石雕像的躯干部分为基础,凭想象复原的神像。
三号谜窟:
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无怪乎在该谜窟开发初期,有一福建籍投资者将其改造成“鬼城”以招揽游客,现已拆除。
该谜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凿者有意不挖除,还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谜。其转角处从顶到底有螺旋状刀痕,笔者认为是一条巨型机械的进刀痕(见第74谜)。 该谜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阶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极少量的深水,据介绍一壁之隔尚有个巨型石窟未开发,渗水系隔壁窟中之积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渗透过来。。
四号谜窟:
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即前面讲的似乎准备安装电梯的位置,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20余米,阶道达50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
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开发者在方池上安一铁索桥供游从嬉戏。开发初期在窟内侧筑有谜宫,现已拆除。
五号谜窟:
该谜窟规模较小,仅700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
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由于前期开发没有科学地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原来的风貌,擎柱上雕凿着盘龙,西壁与北壁也被雕凿着神话故事图案,此举曾遭到有关部门和学者的批评,但已无法纠正。这些雕凿艺术品或许百年以后成为“开发初期之古迹” 传世而视为文物。
第六谜——石料去向不明之谜
这么多石料运往何方?或言兰溪,但均无实证。
第七谜——掘凿组织者之谜
如此浩大工程,按常规必须有成千上万人投入,必须有个组织者统一指挥。工具维修,生活供给,通讯联络等等。在远古时期,是如何组织协调的呢?是奴隶制的无偿劳力呢?或是封建社会的雇佣制、摊派制呢?还是军队所辖之工程兵?无从得知。
第八谜 ——凤凰山上无掘窟时建筑物遗址痕之谜
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要动员大批工匠投入。凤凰山上当时应布满工匠生活住宅。如果谜窟确有某种特殊用途,也应有相应的配套建筑物,但现在人们看到的除岩石之外,只有薄土一层。据村民介绍,他们在这里从未发现有古代的墙基柱础痕迹,亦无可疑古代物件出土,此亦一谜。
第九谜——布局之谜
已开发的七洞呈七星状,其他洞窟布局尚在研究,是否按某种天象尚不知。布局设计者为什么按七星布局呢?
第十谜——沿江分布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