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感受西汉前后时期的社会风貌——连云港市花果山地区的古汉墓浅析
2012-4-18 10:35:09
访问量:2880347
穿越千年,感受西汉前后时期的社会风貌
——连云港市花果山地区的古汉墓浅析
赵斯梦 赵俊
概述:
全新世(11000年)以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地区留下鲜明的印痕,距今1万年后花果山连同它所在的云台山是整个黄海大平原的一部份。由于当时气候变冷,大部份水以冰川形势固定在陆地上,黄海海面较低140多米。从花果山往东直到如今的日本都是一马平川,到7500年前,海面以每年增高0.6-1米的速率上涨,黄海平原逐渐恢复海涌之态。
沧海桑田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新的变化,高海面缓慢降低。距6000年前—4500年前,海水渐渐后退,海岸线不断后移,海中岛屿逐渐成陆。花果山一带很可能出于半岛或海岛状态,在离花果山东边15公里的腾花遗址中(专家定为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属龙山文化),竟然未见淤泥,足见花果山成为海中的郁州岛(亦称郁州)是在此之后。
花果山乡大村发掘的西周初年的铜器墓是西周军队东伐夷人的历史记录。由此推测,来自西部内陆地区东周军队在征伐东夷过程中,能将铜鼎等用具带到今日花果山一带,从常识上想,当时应有陆路可通。
如果要追述花果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该地区的大村遗址距今7500年,早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7500年以前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天下分为36郡,花果山地区属于薛郡,在西汉原始二年(公园2年)花果山地区时属东海郡,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辨析:“今之东海,乃汉之赣榆”,秦汉时期花果山曾与琅琊郡的赣榆县有关。这里相当繁荣,大村是中心,有6个“里”,每个“里”有百户左右,最早创造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大村西周墓、花果山砖厂铜器墓、唐庄高高顶汉墓和今年2月新村汉墓出土的文物,充分显示2200年前的花果山地区已是人口稠密、富裕的地方政权中心 。
一、花果山大村遗址反映西汉前后经济社会繁荣
位于花果山大圣湖是大村遗址,西至大圣湖堤坝,东、南、北、三面至圣湖东路。遗址文化层厚1米多,面积2万平方米。1959年-1960年,有江苏文物工作队王英带队对遗址进行挖掘。有一条东至西的涧水中间穿过,将遗址分为两段。南边的面积大,文化层厚,北边的面积小、文化层簿。
一是大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提供依据
遗址分上下三个文化层,上至下依次为汉代、六朝文化层、周代文化层、新石器文化层。上层出土汉灰陶片、陶井圈及六朝青瓷片,中层出土具有周初中原特色的青铜鼎4件、铜甗3件,还出土战国青铜剑1件。
伴出的还有几何硬陶罐1件。下层出土有鼎、碗、杯、盘、杵、罐、瓶壶、陶纺轮、竹节陶杯,以砂质、泥质、红陶为主,灰黑陶次之。石器有斧、镞、砾石锛、有肩石铲等,骨器有骨簇、骨椎等。其中发现的墓葬,在江苏省是第一次发现死者都用红陶钵盖脸。
这就充分说明花果山地区时有明显层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花果山古为少吴民族的活动范围,以鸟为图腾《山海经.大荒经》称“东方海外之大壑,少吴之国”,证明花果山是云台山地区的7500年前,中国东方以鸟为图腾的少吴族活动中心的遗址之一。大村遗址是继二涧遗址后我省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对研究青莲岗文化的关系较为重要的意义,被连云港市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果山窖藏出土文物,1983年1月27日,新村农民李成花在大村遗址南部取土时挖出一窖藏半两铜钱,重88市斤。
盛放钱币的陶罐距地表O.7米。陶罐口径22厘米、腹径40厘米、高35厘米、壁厚6厘米。从钱文、尺寸、重量来分析,可分为六种。其中穿下带三竖纹的半两钱,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南宋洪迈在《泉志》中也有转载。而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钦定钱录·卷三、四》中还收有这种钱的钱文图录。
这批半两铜钱共计14660枚。直径2.3~2.5厘米之间,在0.7xO.7厘米至0.95x0.95厘米之间,每枚重量在2.3~3.2克之间,厚度在O.08~0.125厘米之间,未见榆荚半两,也无秦半两及后来汉武帝始铸的“五铢”钱。
钱文大多规整,笔划无明显、特殊的增减。钱面多无廓或有极细的廓,上下重出半两钱文或刻有“明匕”字样的品类,钱背皆平滑,无隐作凹文或其他明显的变异。
一部分钱的质地中杂有铝、铁的部分,根据以上特点,这批窑藏的四铢半两钱为汉文帝在“夏四月”颁发废除关于盗铸钱令以后的民间所铸。
据《汉书·食货志》贾谊曾谏除盗铸钱令:“法使天下公得铸钱,取杂以铝铁者,其罪鲸。然铸钱非淆杂以巧,则不可得言。而淆之甚微,为利其厚……会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有厚利微奸,虽鲸罪日极,其势不止……”大村遗址出土的这批杂有铅铁的四铢半两铜钱,可能与此有关。
二是大村古墓群的发掘,为大村人在西汉前后活动提供依据
大村西周墓1953年挖土时发现。墓葬位于大村遗址文化层中部,为土墩墓,没有发现棺椁,尸骨也早已腐烂。出土青铜鼎4件、青铜赢3件。
鼎器身厚重,两耳直立于口沿上,足与器底相接处中空,足下端作马蹄形。器身与足均有突出的钩戟,以代替直棱。其中大鼎口径40.2厘米,是迄今江苏境内发掘青铜鼎之最,现陈列于南京博物院。其制作质朴,上下连为一体,中缺算,足中空,鼎、厩的纹饰都比较疏简。除鼎颈上有一圈雷带纹,颈上有两道弦纹外,器表其余部分皆朴素无纹,它与商代铜器制作精工、花纹繁复的作风迥然不同,显示了周初铜器的风格。
从钢鼎、庸瓦底部烟炱的痕迹来看,是当时的实用器。大村古属郁洲,为司马迁确指的“郁夷”所居之地。这批铜器当是周初武王“三监之乱”时,派兵镇压夷人叛乱的领兵将帅的器物,死后作为陪葬品埋入墓葬。
古墓的发现,证明该地方属东夷居地,这两个墓主很可能是周王室在周公征服东夷之后封在该地区的统治者,铜器则很可能是受封者从中原带来,是西周早期中原文化东夷到云台山地区的历史依据。由于这批铜器是周伐东夷的史证,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将其选人《中国史稿》,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花果山砖厂铜器墓1982年7月,因连日暴雨,位于花果山砖厂上面的王庵水库发生险情。该厂干部、职工在奋力清挖疏通水库溢洪道时,出现了戈、矛、剑三件青铜兵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发现了墓室。墓为土坑,长2.20,宽0.95,深0.20冰,方向95度。从所出的青铜兵器特征来看,皆分别与六合县程桥东周墓所出的II式戈和窄叶矛相同,因此,证明这也是一座春秋中晚期墓葬。
大村西汉墓葬群该墓群位于花果山大圣湖南岸公路的南侧,分布在南山北麓的坡积黄土台地上。因花果山砖厂长期在此取土,这里常有汉墓发现。
1978年的7月,连云港博物馆对该厂炸土而暴露的两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过勘察发现台地的土层中尚有保存完好的1l座汉墓。大村汉墓群出土,由于汉墓因砖厂取土被炸,简牍出土时,既无法确定出自哪座墓,简牍也残断零乱。可释读者计13片。
两座汉墓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用数块整木板贴于坑壁为椁,置棺。棺系用整段楸木刳空而成,有边箱或脚厢。随葬品有陶壶、陶盘、漆奁、木俑等。由刘洪石同志抢救的出土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13枚西汉的断简残篇,其中木简10枚、竹简3枚,长42至20厘米,宽3~8厘米。字体为隶书,具有西汉隶书的风格。
汉简容涉及法律、买卖、官营机构的管理以及地方政权设置,为连云港市内出土的有价值的纪年汉简。这批简牍由李洪甫同志释读并送南京博物院进行抢救处理。在当时,考古专家认为,花果山大村地区上至新石器,下至商周、汉等时期的墓葬,在这里都有发现发掘过,并且西汉早期的墓葬在连云港市别的地方还没有发现,仅在这里出土过。
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古墓2002年4月14日,位于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新建办公大楼东侧40米花圃施工地又发现古墓葬。经市博物馆和市文管会考古工作人员现场考察,确定为一处汉墓群,随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墓葬4座,有2座被破坏,另2座椁暴露在外,均为土坑竖穴木椁,为汉代当地平民夫妻同穴合葬墓。
1号墓女棺内有银质指环1枚,外径2.4厘米,内径1.9厘米,保存完整。另有铜钱若枚,其中有4枚保存较好,为西汉五铢钱,外径2.6厘米,孔径0.9厘米。
2号墓内出土西汉乳钉纹铜镜1面,残断板研1,木梳3(残断无齿),丝绸残片若干,也有西汉五铢钱若干枚。并在脚厢内发现5件陶罐,4件残损,仅1件可修复,通高21.5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0厘米,壁厚0.3厘米。浅直口,腹部以下到底饰篮纹。
经过文物专家鉴定墓穴为西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
三是大村汉墓群简牍出土 ,载述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有力证据
根据李洪甫先生发表在《考古》上的识读文字摩本。
【简牍1】 13×5.8厘米。木质,下端残。
荣成里徐谭十月十四日甲辰□□以刀刺西长里孙宣利□未宣梁里徐竖十月十七日丁未卖刀□刃共伤口何十八□永昌里未毋□十一月二日人侍□□刀刃□伤衙满里徐二□知何人十一月六日乙△丑夕以刃伤利成里孙子游□赖头□I□强盗所□湖母长子皂衣一十七俞君孙皂衣钱五十□□乡钱百一十并直三千四百。
【简牍2】 4.2x5厘米。木质
□□□闻 □□□□□
□□武坊未然而□□□□道
幸会大□赏□□请猥殴□□
苦至自杀□□□所疑有起居
而犹殴之□□令长相对□。
【简牍3】 6.2x4.5厘米。竹质。隶书。
□□日大邦新至□□已□日闻者卒卒县赋□□未府日黑□□犯□至不□□□日吏验事不□人□□□良民□盗贼
【简牍4】 4.5x8厘米,竹质。隶书。
□大□巳□□□以宿过□□□年死入闻尉摘□捕□□□□□□□望功并仄□日多□□尽十一月盗贼文□□□□□□□明□
【简牍5】 4×7.5厘米,木质。隶书。
□□□□□□□□漏行遣□□□故乡里长吏门□□」□□赋□□□犯□□□□酒行求家法有□□□□□□□□大门□□昌里□□□□长□有□□
【简牍6】 2.6x5.5厘米。木质。隶书。
□□人输府□□五人输下邳□□十三人输□□□十人盗□□□□人□□□
【简牍7】 20x4厘米,木质。隶书。
十月【辛卯】朔十一月【庚】申朔十二月【庚】寅朔正月乙未二月乙丑三月简牍8:3.2x6.4厘米,木质,隶书。
【简牍8】 【丁】未十七日【戊】申十八日乙酉十九日【庚】【戊】廿日辛刻廿一日壬子廿二日【癸】丑廿三日甲寅廿四日。
【简牍9】 6.2x5.7厘米,木质,大字用隶书,小字用草书。
□ □ □□ 癸巳三日
□月□日 年日亥
壬辰二日」 甲午四月」
乙未五日 丙申六日
□□未 □□寅 □□□□」 丁【酉】七日」□月
戊戌八日」
【壬】
□□□□
简牍7是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的朔闰表。查《二十史朔闰表》,元寿二年“十”月辛卯朔、十一月庚申朔,十二月庚寅朔。元始元年(公元1年) “正月己未、二月己丑”简牍7与之相符。
简牍8中的“月”字应释为日。这是元寿二年十月的干支纪日。“丁未十七日”与简牍1中的“十月十七日丁未”吻合。十月是小月,从简牍8中的“甲寅二十四日”推算,十一月六日应为乙丑,这又与简牍1中的“十一月六日乙丑”吻合。可见简牍1中的纪事发生在元寿二年。
简牍8、9,类似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属于历忌一类的《日书》。
【简牍10】 上下左右皆残,12.5x5厘米,木质。草书。
□□□□□□□史随□□□□□□□□十月十人【买】钰子□□二千□□□□□□□□前民千七□□二千五□□□门三百□□□□千二□□□□□
【简牍11】 9.5x4.4厘米,木质。隶书。
再拜l
【简牍12】 8.25x4.2厘米,木质。草书。
□」□千□」□大□□八月市每□八百」□□□」□□卖□□东□君□妖」□□伤游□□」
简牍13:15×3厘米,竹质。隶书。
□□什十□小人□」□卖酒三斤予□也□斤八□六□二□」□□□计□钱□□□□一」
简牍lO、13,可能与当时、当地的货物(钰、酒等)的买卖价格和官营机构的管理有关。
海州地区出土汉代简牍已有四批,这次花果山出土的简牍较前四批数量、字数均多,而且是纪事体例,是前所未见的。
由简牍得知西汉花果山地区至少已有了“荣成里”、 “西长里”、 “宣梁里”、 “永昌里”、 “利成里”、 “衙满里”等里一级行政编制,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行政中心。市井繁荣、买卖兴旺。从其简牍的纪年及朔日推算,简牍文字的时代应是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
这批简牍充分证明了花果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文化,载述了花果山在当时的西汉时期相当繁盛。
二、唐庄高高顶汉墓,为研究花果山地区风俗提供依据
花果山乡唐庄与大村汉代遗址相距5.5公里。1979年12月,唐庄农民在高高顶取土时发现汉墓,连云港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发掘。从1980年5月26日开始清理,至30 日结束。
一是汉墓的发现,对研究花果山地区人类遗址起着推动作用
该墓双椁并列埋葬在同一竖穴土坑中,平面作“J”形。是由墓坑、椁室和木棺三部分组成。方向95度。南椁室应为先造,东西长3.20米;北椁室为续建,东西长3.4米。两零通宽4.65米,墓口深2.7米,墓底深1.22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全经夯砸,但不见夯窝。
椁室稍小于墓坑,以内径计东西长2.32米,南北宽1.46米,全室(指南椁室)共计大小木块28块,材积约5立方米。每块木板平正方直,木板的两端亦都用束腰形暗梢作牢以防爆裂。
营造方法,先由4块275x45x32厘米木板纵放平铺作底,然后再将两块上下相叠的木块分三组作南、北壁和中间隔梁,另在两端的凹槽分别插入堵板作东、西壁。北为棺室,南为存放殉葬品的边箱。棺室和边箱的上下各臀…层两厘米厚且排列有序的顶板(亦称天花板)共14块。
顶板之上覆盖椁盖板6块。之后铺芦席于椁盖之上。椁板的拼合主要用边缘扣接和槽口接合两种。整个工程构造严密,制作精工。
棺作长方盒形,系用整段楸木掏作而成,外加前后挡板和棺盖,长220厘米,宽71厘米.高69厘米。棺帮外侧近两端分别用束腰状术梢咬合,并在棺盖和棺体扣接的缝隙上贴附4厘米宽的绢缠绕棺体一周。棺外黑漆,内施朱红色,出土时漆面光亮如新。
棺盖的上面及棺体四周以柿蒂形铜钉作饰。另外,在棺盖上置长柄竹扇一件。竹扇形制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箱所出相似,但编结图案较马王堆的繁缛。打开棺盖,棺内贮满清水,骨殖已腐朽,葬式依稀可辨为仰身直肢。
二是出土文物为各种器,反映当时人类对饮食与器的关系
出土的随葬品共68件,大部份保存完好。按质地可分为釉陶器、漆木器、铜器等。
在出土文物中连云港地区第一次出土饮食器中的漆案3件,形制一样,规格不同。案内漆绘凤鸟,昂首展翅,张尾作飞舞状,神态逼真,富有生气。其中的曲足凭几1件,可以说是精品。曲足凭几,几面作长方形,长95厘米,宽17.5厘米,厚2厘米。
几足共八柱并皆弯曲,每根柱足的上端均雕作成龙首向下,口衔足柱.下端又以镂雕细刻的蟾蜍和双雀呈上。蟾蜍居中,四肢伸展,作朝上攀登状。双雀分置两边,翘首回视,形象生动逼真。
几通体以黑漆作地,并在几面的两边用朱红、群青和藤黄三色绘出龙鳞纹。整个造形繁简适度,线条明快流畅,不失为同类器物中的佳作,被文物专家誉为“国宝”。还有墨书耳环1件。
另有木俑11件,分抄手、持盾、曲膝、双小臂前拱和左臂曲举、右臂低垂等五种形态,皆雕作精细而圆润。
三是出土文物形态万千,反映当时的人类活动的动态
除搜集的五件俑面目不清而外,其俑的眉、眼、唇均施彩绘。可惜彩绘皆已脱落。抄手侍俑3件,皆为女性,分高髻和平顶两种发式,均作长袍、广袖。
其中1件底附3厘米木座与下肢联为一体,俑高54厘米。持盾侍俑2件,男性,束发于脑后,袍至膝,裤角掩鞋面,双手持盾于胸前。盾面朱绘云气纹,俑高45厘米。拱手侍俑4件,全系女性。两件束高髻,两件将发挽在脑后,均身着长袍。1件附9.5厘米的木座,通高45.5厘米。
其余三件高46厘米。举臂俑l件,系女性,高髻、长袍,左臂曲举,右臂垂于胯部,下垫9.5厘米厚的木座,俑高40.5厘米。
另外1件,女性,无臂,细腰,着长袍,垂髻于脑后的颈项部,高34.5厘米。
三、新村古墓,进一步确定花果山古人类的生存
今年2月19日下午2时许,在花果山乡新村鸡鸣山南麓的村民卢先生在自家庭院外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古墓。井的直径大约在2米左右,在距离地面深约2.7米处,发现一处棺椁,上面显现5块小叶梧桐木板,每块木板宽约50厘米,厚度在18厘米左右。
该墓葬形制属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这是连云港地区西汉中晚到东汉早期常见墓葬形制。专家初步推断,该墓有墓室,不像是普通人家的墓穴。该墓在墓上封土,基内填土,墓圹营造,椁外有炉,葬具式样等方面与大村汉墓具有众多的可比性,因此,该墓葬的时代也属于这个时间段。
在上个世纪50年前这片区域都是坟地,因为靠近山坡,地势高,在建国初期,还有很多当地人家老人去世后埋葬在此。从70年代后,随着地方建设规划的调整,很多坟墓被搬迁,随后这里被逐渐开发成居民区。
一是初探发现“五花土”,确定古汉墓
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发掘。“青膏泥!肯定是汉墓。”汉代女尸凌惠平的主要发掘者之一连云港博物馆专家项剑云,在一旁低声告诉《苍梧晚报》记者,出现青膏泥的墓葬一般都是汉墓。据介绍,青膏泥又称“五花土”或“回填土”,是由土、沙、石、米汤等材料混合而成。凝固后质地坚硬,相比现在施工时所用的水泥,考古人员手中的“凿子”只能在它表面留下一个小圆点。
“这个‘水泥层’起到防盗、防霉、防腐烂等作用。”另一位考古专家纪达凯介绍,汉代之后,这种墓葬工艺就不用了,所以发掘过程中挖到了“五花土”,基本就可以断定为汉代墓葬。
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墓葬的轮廓已清晰可见。椁室约覆盖5至6块椁板,呈东北、西南走向。
墓葬为一椁两棺,一大一小合葬墓。因为双棺夫妻同穴合葬墓,说明花果山地区的葬制也是从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时期流行的墓制,这一点也给该墓葬打上鲜明时代的烙印。棺椁为云台山楸木,又称小叶梧桐。椁板厚度达到30厘米,宽60厘米,比云台乡丹霞汉墓所用的木材还要厚重。
二是出土的木俑反映花果山地区的民俗
在所有椁板都被吊起,几名考古队员下到墓葬中开始手工发掘。根据以往的发掘经验,项剑云首先在椁室的东北角摸索起来。第一件出土的文物是黑乎乎的木制品,经清洗初步断定为木鸠首。在棺板与椁板之间,又发现了鸠杖。
考古专家介绍,在汉代,鸠杖属于年长者的象征,据了解,汉代尊老之风很浓,如“仲秋之月,案户比民,年七十者授以玉杖,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作为尊老的一种象征,这种敬老风俗到东汉时更盛。
因墓室脚厢顶板塌陷,发掘进度缓慢。经半天的发掘,小墓室内女主人已腐化成泥。
在墓室脚厢内,陆续共出土灰陶罐、木俑、耳杯、漆器、鸠杖等文物20余件。完整的灰陶罐两个、木俑4件。
出土的木俑底座丰满、品相好、价值高。考古专家介绍,这两对佣显然是侍者形象,是为墓主服务,木佣雕刻线条明快,形象鲜明,为研究花果山地区汉代社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而灰陶罐和西郭宝汉墓出土的灰陶罐及其相似,据此推断,应该说是汉代较早一些的墓葬。文物专家 纪达凯分析,该墓葬是西汉中期,距今2200至2300年。已经被打开的小棺里发掘出的文物,已经得到保护,
出土文物的价值很高,考古人员表示,需清理、修复后,做进一步鉴定。考古人员下到坑底,用钢缆捆绑好还未打开的那口大棺木,用挖掘机吊到地面,整个工作进行非常顺利。但接下来取出椁板却费尽周折,因为多块椁板都深埋在泥土中,一旦挖出来,周围的泥土就会坍塌,考虑到墓穴在居民区,对周围房屋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现场施工人员还是格外小心。由于施工合理,椁板最终被顺利取出。
三是汉墓的身份是迷,反映该地区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之一。
按照相关考古规程,野外考古工作应该就地清理,就地保护,但鉴于当天天气和周边环境等特殊原因,被取出的棺木运送至市博物馆开启,大棺中逝者的尸体保存如何?墓主人身份、性别,棺木中是否有遗骸,陪葬品具体有哪些,这些都是谜。
在市博物馆南侧场地上,考古人员对大棺木进行了开启,棺木的盖板打开后,只见里面盛满了水,工作人员找来水舀子把水舀出来后,发现里面有骨架,考古人员细心地进行了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衣服疏”(用于记载随葬品的物件)和少量已经腐朽的木质文物,考古人员将这些文物封存好浸泡在水中。
考古人员发现,花果山上新村汉墓虽然没有像其他汉墓那样,发掘出铜镜和宝剑之类的文物,但从棺椁保存完好来看,该古墓没有被盗掘过,没有想象中的文物也是正常现象。
整个鸡鸣山南麓是一个孤汉墓群的地方,但从棺椁的用材来说,此材料是榆树(小梧桐叶)和陪葬品板栗是云台山地区最古老的树种,楸树古称木王,属阔叶林,似梧桐而叶小,故有“大叶梧桐小叶之秋”之说。树寇呈塔形,高耸入云,是速生珍贵的树种之一。在花果山出土的多处汉墓中,棺木皆为楸木制成,及陪葬品之一的板栗,深埋在地下2000多年儿未腐朽,当然还是体现了汉代厚葬之风。据《中国自然地理》大百科全书记述:六七千年前,花果山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后因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影响,致使花果山地带性植被演变成现在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这对花果山地区的植物研究提供了依据。 也反映古云台山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聚集的地方,这个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花果山地区人类活动留下一个宝贵资料。
小村遗址现为小村果园。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大村遗址内涵相同,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部落的遗址。
大、小村下层遗址的时代约在6500年前,是我省继锦屏二涧后发现的又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早期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市大汶口文化、龙口文化是形态及苏北、鲁南地区早期的文化交流有着重大意义。1982年8月,大村遗址公布为连云港市级保护单位。(参见《文物》1964年11月王英等《连云港市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在西汉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的居住和墓葬都与风水有联系,其实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古人选择定居地点会寻找向阳、有水地方,这里的条件都具备。新村的汉墓离唐庄高高顶汉墓只有6公里,与大村汉墓1公里、小村汉墓1公里、离花果山风景区汉墓0.8公里,这几个地方都是人类活动的地方,充分说明在西汉原始二年(公园2年)花果山地区时属东海郡,这里相当繁荣,花果山地区在汉时大村是中心,有6个“里”,每个“里”有百户左右,这几个汉墓群的发现说明是几个”里”的遗址,这些遗址从各个角度证明了花果山地区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些人类遗址的发现对连云港地区的古文化研究抹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