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怀古
2012-4-12 16:42:57
访问量:2895036
陕西名胜古迹很多,若说年代久远些的,除开老祖宗墓黄帝陵以外,当首推宝鸡的姜太公钓鱼台。
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姜太公钓鱼台位于宝鸡县东南秦岭脚下,距宝鸡市区约40多公里。我原以为钓鱼台无非荒野中孤零零一块石头伫立河边,后人假姜太公名义附会而已。竟没想到钓鱼台真是一绝美所在,它深居幽谷,依山傍水。山为秦岭,奇峰耸峙,古柏葱茏;水名磻溪,映碧叠翠,鱼翔浅底。山水之间,新建的文王庙、太公庙、三清殿等错落有致,重瓦巍檐,巧夺天工。沿山道下溯,沿途的山壁布满了古人今人大大小小的题字石刻。“赵云邓芝屯兵处”七个大字尤其醒目,使人不禁遥想三国时此地曾驻扎过蜀国无数兵马。近得溪前,但见有一巨石像莲座似的端立于溪水乱石之中,长、高都至少三丈有余,宽也至少有两丈五左右。北侧石壁上镌刻着“孕璜遗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清代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含姜太公在此钓鱼得璜(玉)之意。巨石下边不远的溪流中有处深潭,其潭方方丈余,清彻见底。潭边有一块六、七尺见方的石块,上刻有“钓鱼台”三个篆体红字,这相传便是当年姜子牙垂钓的地方了。后人在石侧上方立有一翘檐小亭,中立有一碑,也示有“姜太公钓鱼台”字样。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实写道:“磻溪中有泉,谓之‘滋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太公钓处,今人谓之凡谷。水次有石可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其投竿跪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谓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我因行色匆匆,竟无暇去石上仔细品味一下姜太公钓鱼的情致,或许当时真能够发现石上留下的姜太公两膝的遗迹哩。
据宝鸡县文史资料记载,姜子牙曾在此处垂钓10年,从73岁至83岁遇文王止。今天的钓鱼台游人如织,而当年的磻溪想来绝没有如今热闹之万一。不难想见这10年中,姜子牙的处境该是何等寂寞和清苦。寒热、疾病、饥饿,野兽的袭击,包括意外的失足等,随时都可能夺去他年迈的生命。他潜心隐居,志在功名,自信自己满腹韬略终有大展之日,而全然忘记了自己已是行将就木之身。后人谈及姜子牙,往往多带有羡慕色彩,说他无钩垂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说他钓鱼实在是在钓人,“愿者上钩”,终于给他“一举钓六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鲤鱼。姜子牙算得上是志得意满之人了。而我不知何故,万般感慨中总透着几分怅然。我钦佩姜子牙的执着,为他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也为他的终遇文王而庆幸。但我对姜子牙更多的则是同情。按现在的规定他早已过退休年龄,在风华正茂之年他无处施展才智,到风烛残年之日不得已以垂钓这种消极方式等着“招聘”,而幸好遇上了文王这位“伯乐”。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倘若姜子牙不是遇上文王,他的满腹韬略岂非一场空梦?倘若文王嫌他老矣,他的一片痴心岂不成了笑柄?
我在钓鱼台流连,眼前绝妙的风景竟驱不走我陡上心头的这种抑郁。我想起了历史上拍遍栏杆仍无人理会其衷肠的辛弃疾,想起了临死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的陆放翁,姜太公后世子孙中因遇不上“文王”而终老山林的雄才可谓多矣。李太白曾踌躇满志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结果他终其一生仅在朝廷闪光了一回“醉草吓蛮书”而已。人才学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然而又极易为人忽视的课题。由此,我不由不钦佩燕昭王的高筑黄金台,倘若姜子牙当年的殷朝不是那么腐败,倘若商纣王是一位明君而又具有燕昭王那种求才若渴的姿态,姜子牙又何必七老八十隐居 溪去钓鱼呢?
呵呵,三千年历史如过眼云烟,但愿今天乃至今后人世间多一些黄金台而少一些钓鱼台!(1994·3·25)